海报新闻评论员 张静宁优速配资
在为期四个月的禁渔期结束之后,山东的海域又热闹了起来,千舟竞发、渔人撒网,渔民们纷纷起航,去向大海“讨”一口鲜。而这一口鲜,“讨”得并不容易。
一
想要桌上的鲜美,要先在大海里把海鲜养肥。养海鲜,山东练就了一套独有的“本领”。2016年以来,山东开始加强海洋牧场创新发展。海洋牧场,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工养殖场,也不是捕捞渔场,更像是在海洋里给海洋生物搭建一个“家”。有了这个“家”,海洋生物便可以从人工生态环境中自然地“长”出来。
“养海”,山东使出了很多力气。比如,为了让鱼儿们在牧场里住得好、住得久,要不断优化人工鱼礁。山东国信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、烟台养马岛海域银礁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都不断研究、优化人工鱼礁的整体结构。通过科学设计,模拟自然礁石,为鱼类提供庇护、觅食、繁殖的“综合功能区”。
从“靠海吃海”到“养海护海”理念的背后,是山东绿色、可持续的海洋发展理念,它改变着我们与大海的相处方式,以海洋牧场为代表的发展模式,把鱼虾养得更肥、更鲜,也把环境养得更好、更美。
二优速配资
“养海”是山东向大海“讨”鲜的第一步,要让这口鲜“走”上餐桌,还要会捕。对山东胶东地区的渔民来说,捕鱼再拿手不过。从木筏小船,到木帆船、机动船,从浅滩赶海、浅海捕鱼到远洋捕捞,现在的渔民们已经有了很多先进、丰富的捕鱼装备,也在一次次的捕捞中,有了自己的渔家智慧。
为了吃上大海深处的海鲜,捕捞也不断向深海挺进。远洋捕捞不仅要靠经验,还要靠技术。新型电浮标、声呐系统、定位系统都能帮助船员探测到水下鱼儿的信息,此外,捕捞船上还可以提供海洋水文、洋流等数据,来提高捕捞的精准度。当然,先进的捕捞船还要配上专业的运输船。国内首艘超低温冷藏运输加工船“海洋之星”既能保鲜,又能加工,为山东在深海的捕捞提供了助力。
发展远洋渔业、开发远洋水产资源,不仅是为了在大海里“抢鲜”,更是海洋渔业从近岸浅海走向深远海的重要一步。山东正在用不同的路径走进深蓝,把来自远方的海产品带到人们的餐桌,不断丰富“海上粮仓”的山东味道。
三
每年开海,渔民们迎来了捕捞的黄金时期,而这一口鲜也吸引着食客们的味蕾。开海之后,各种鱼虾蟹贝占据着山东人餐桌上的“C位”。
吃海鲜,山东人讲究“真”,不仅在于食材“真”,也在于味道“真”。在青岛、威海、烟台等地,很多海鲜的做法都追求原汁原味,稍加点水烧开蒸熟就出锅,摒弃复杂的烹饪步骤,吃的是天然的味道。对本地的人们来说,这是生活里少不了的家常味,对外地游客来说,这是挥之不去的海洋记忆。
其实大海里的这一口鲜,不仅仅在于一道道让人称赞的美食,更蕴藏着胶东地区的海洋文化。每年开海前后,很多渔村会组织祭海、拜龙王等仪式,同时亮相的还有胶东秧歌、渔家大鼓、渔家号子等传统习俗,这是一代又一代人们创造出的,具有地域特色的渔家民俗文化,它代表着人们享受大海的馈赠,心怀感恩与敬畏的情感。
近几年,“开海第一网”海货,还成为了山东旅游体验里的一大亮点,青岛的港东码头、积米崖渔港,威海的合庆码头等都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前来“抢鲜”。从养得好到捕得好,再到做得好,山东的“海上粮仓”把大海的鲜美带到了人们的舌尖,也将独特的海洋风情送到了人们的心尖。
升富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